灞河原叫滋水,从终南山向北流入渭水。春秋时,秦穆公称霸西戎,见此水清清冽冽,浩浩荡荡,颇有霸气。一时兴起,为其改名为灞水,还建了桥,即最早的灞桥。此地离长安12公里,是出入潼关前往中原的必经之地。汉时重建新桥,置驿站,筑长亭。长亭是离人送别的所在,戏曲中常有十里长亭,依依惜别的场面。想想那个古代,山河隔阻,一别经年,没有手机可联系,当然更无微信。音容远隔,真个是“多情自古伤离别”,也总会有“执手相看泪眼,竟无语凝噎”的场面。这地方的原野叫灞陵原,有水润泽,土地肥美,也长着杨柳,送别亲友,往往折柳相赠,柳与留谐音,意为希望亲友别远行,留下来吧。加之垂柳依依,有依依不舍之意蕴,这是从《诗经》中留下来的传统意念。到了唐代,在这里筑堤五里,栽柳万株,决策者真是干了个民心工程。唐代盛产诗人,与今天盛产股民差不多。诗人多情又多愁,这些垂柳更触发他们的离愁别绪,几乎到此必吟诗咏词。在《全唐诗》中,与灞桥灞柳有关的诗词,就收录有114首之多,没收录的又有多少?当时如有网络,“灞桥赠别”一定是长居榜首的热词。
广告衫
我注意今日的灞河,河道里是一个个长满荒草的沙滩,有挖河沙的坑凌乱地散布在滩上。一股细流弯弯曲曲绕着沙滩流着,了无生气。这就是当年清清冽冽,浩浩荡荡,霸气十足的灞河么?灞河岸、杨柳堤、长亭里那曾经的热闹,已无迹可循。要感受昔日风情,只能到诗里去寻觅。好在,那些诗文还在,那些故事仍在。
广告衫
请看李白的《忆秦娥》词:“秦楼月,年年柳色,灞陵伤别。乐游原上清秋节,咸阳古道音尘绝。”唉唉,灞桥一别,音断尘绝!他的另一诗作《灞陵行送别》:“正当今夕断肠处,骊歌愁绝不忍听。”“断肠”“愁绝”这样的词用于送别,明白如话。而另一位唐诗人李益的诗“杨柳含烟灞岸春,年年攀折为行人。好风若借低枝便,莫遣青丝扫路尘。”虽没有一字谈别情,却因珍惜柳条而深情毕现。
广告衫